【寻访百年老校】西贯市回民小学:百年“回小

清晨,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的西贯市回民小学校园里,传来孩子们阵阵清脆悦耳的歌声:“伊光,伊光,希望之光。世世代代传扬,百年沧桑”这首...

  清晨,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的西贯市回民小学校园里,传来孩子们阵阵清脆悦耳的歌声:“伊光,伊光,希望之光。世世代代传扬,百年沧桑”这首在村落中回荡了许久的西贯市回民小学校歌,彻底唤醒了街坊乡邻新的一天,也唤起了人们对这所百年学校的记忆。

  西贯市回民小学是一所从清真寺中走出来的民族小学,107年间历经五次更名,四次迁校,现如今依然焕发着无限生机。是什么让这所百年学校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昌平区教委与千龙网“寻访百年老校”活动报道组走进西贯市回民小学,倾听校长李乃欣如何将一所“村小”办成“回族儿童的乐园”。

  跟随校长李乃欣步入校史馆,斑驳的史料、保存完好的老校牌、当年义士捐赠的大穿衣镜等静静陈列,无声地诉说着这所百年学校的沧桑。随着李乃欣的娓娓讲述,西贯市回民小学的历史逐一浮现。

  西贯市村是北京市117个民族村之一。全村890多户人家,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回族。自1909年西贯市村的七位先贤捐银1050两,在清真寺内创办新式初等小学堂的百余年间,校名、校址在风雨中经过多次变更。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初等小学堂更名初等小学校,随后,小学校迁入清真寺北面东光裕镖局车马库院内。北伐时期,学校改名西贯市国民小学,成为完全小学。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小学内困外压,一度被迫停办。

  解放后,国民小学在人民的关怀下迎来新时期。昌平县长批准村民的请求,在清真寺成立西贯市 “伊光完小”。西贯市村回族老人李明夫毅然捐出他家的16间房屋和3亩菜园,让学校作为教室和操场,“伊光完小”从清线年,北京市政府批准西贯市小学为“西贯市回民小学”,列为昌平区民族重点学校。

  回首西贯市回民小学的百年历程,李乃欣感慨万千,“回小一路走来十分艰辛,其中离不开开明人士的捐助和人民的关怀。每一个回小的孩子都深知:爱自己学校,要像爱自己的家一样。”

  她说,“回小”在2009年百年校庆之际修缮了校史馆,每个“回小”学子毕业前,都要经历“三进校史馆”的爱校教育。“孩子们分别在一年级、三年级和六年级时走进校史馆,每一次的聆听都是一次洗礼。”

  如今的西贯市回民小学早已大不同:占地13714.84平方米,拥有7个普通教室及计算机、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8个专用教室。在校幼儿、学生165名,其中回、满、蒙等少数民族学生占37.5%。这些数字,凝结着几代“回小”人不懈的努力。

  在众多毕业生中,“回小”还涌现出许多杰出校友,如新中国第一代电影解说员李连生先生,国家一级表演艺术家李崇善先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俊臣教授等。

  李乃欣指着校园墙壁上绘的“伊光完小”的老校门对记者说,那是“回小”刚从清真寺中走出来的模样,它时刻提醒着“回小”师生身上肩负的荣耀和使命。“虽然历经4次迁校,几处老校址方圆不超过几百米,均有微小的变化,但学校建设回民儿童的乐园的目标始终没有改变。”

  在“回小”的校园,“身为中华好儿女,必做优秀中国人。”的校训被醒目地刻在校门两侧;巨大的“民族大团结”影壁、白绿相间的回族女儿墙及56民族五色球、民族体育文化墙,无不彰显着这所学校纯朴的民族风情。

  李乃欣说,作为一所民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必不可少。要让学校每一块墙壁会说话,让每寸土地发挥育人功能。“回小秉承着和睦、和谐、和平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把民族教育和校园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让师生在校园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

  2009年,西贯市回民小学被北京市民委设为“民族教育基地”,每年村民及全校学生都会走进“回小”的校史馆,在校长的讲解下了解校史,接受民族团结教育;老师们在学科教学中,也不断挖掘民族教育内涵进行民族传承的研究,民族教育在“回小”已经形成常态化教学。

  李乃欣说,学生在一年级入学时,除了通过自我介绍认识彼此,老师们还用知识讲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三年级至六年级开设“民族常识课”,并以主题班会、民族故事会、唱民族歌曲、画民族手抄报等形式,让学生对56个民族有更深的了解;在每学期开展的学生素质提升工程中,“回小”师生还会走进民族民俗博物馆、中华民族园等民族特色教育活动基地,在活动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此外,“回小”还利用国旗下的演讲、开学典礼、节日纪念活动、入队仪式等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

  “通过一系列的民族团结教育,全校师生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汉族学生自觉尊重回族学生及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回族学生也不苛求汉族学生的言行。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都能体会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博爱。”李乃欣说。

  如今,西贯市回民小学作为昌平区阳坊镇的一处“村小”,现有专任教师23名,在校幼儿、学生仅165名。尽管其悠久的历史与良好的口碑获得了周边社区居民的赞誉,但要谋求长足的发展,“回小”必须要创新。

  “近年来,学校在招生方面遇到瓶颈,我们也一直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进行变革以寻求突破。”李乃欣说着,不禁陷入深深的思索。

  “年轻教师在“回小”占比较大,由于缺乏经验,时常会遇到教学上的困惑。我们通过一对一认师傅的方式和每周一次的交流会来解决他们遇到的教学难题。”李乃欣说,“回小”还在汇报总结时,将年轻教师的父母请进学校,一同感受教师的成长。经过两年多的“帮带”,“回小”的教师群体得以巩固。

  “榜样的力量无穷大。”在推进教师培养的同时,“回小”的育人方式也在不断进行革新。“寻找最美回小人”、“礼仪小标兵”、“我是小小小雷锋”等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学有榜样,学有方向。

  每周二到周四放学后,都会看到“回小”孩子们在校园里或是阅读,或是体育运动,或是手工制作的身影。李乃欣说,“回小”每周二开设阅读课,周三开设武术、推铁环、花样跳绳、足球等体育类社团活动,周四开设自制机器人、国画、书法、软陶、串珠、头饰制作、川剧变脸等校外课程。“丰富多彩的课程和社团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也让孩子们真正生活在一所儿童乐园当中。”

  “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大孩子领着一群不完美的小孩子一起追求完美的过程。”在采访结束之时,李乃欣展露了她的教育情怀。“学习是孩子在幸福地欢度节日,教室是孩子生活中充满温馨的乐园,学校是孩子心中最美的风景,教育时时处处都是百花竞放的春天。”李乃欣憧憬着,在这个柳絮飞扬的春日,她和她的教师团队正站在百年的新起点上,朝着心目中的“回民儿童的乐园”不断迈进。(记者 耿娟)

  裁判长着“电子眼”,足球有颗“智慧芯”……世界杯看的不只是足球,还有科技的变化。

  进入6月,漫天飞的促销红包、预售、定金、满减信息,预示着“618”年中大促即将来临。

  • 上一篇:想脱单?抛绣球了解一下!
  • 下一篇:南京市第二十届运动会昨日开幕